簡介
新竹關帝廟首建於西元1776年,日據時代被日本所徵收為公產,光復後西元1949年關帝廟由信徒捐獻土地與募款重新修建,而現在的廟宇則是在西元1967年所整修的樣貌。關帝廟的主祀神祇為關聖帝君,於西元1977年增祀岳飛神祇,關聖帝君與岳飛合祀將寺廟更名為「武聖廟」,後殿則是陪祀文昌帝君。
關帝廟經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,廟宇內有多項保存完善的古蹟石碑,還有許多由軍方所贈的匾額,展現出武廟豪壯的氣勢。廟宇建築相當特別,與一般寺廟有許多相異之處,包括三川殿的廊柱並非為龍柱,廟宇兩側的龍虎堵也無過多的裝飾較為樸實,廟門上也沒有刻畫門神,只有突出的門釘。
新竹關帝廟又稱新竹縣武聖廟,目前位在舊竹塹城南門內,主祀關聖帝君,配祀文昌帝君,是一座允文允武的廟宇。
清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,山東齊東人王右弼履任淡水同知。認為當時廳治以經從彰化移駐竹塹,但是已經二十年,都沒有任何的改變。希望設立廟宇,可以教化人心,訂立規範。於是便在城內倡建關帝廟,歷時十個月,於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完成。
初建的關帝廟,據描述,正殿高約十七尺,通寬進深均為高的三倍。正殿前有門寢,可供出入;後有寮舍,以便司香火者居住;左前設更衣所。廟的四周,圍有城牆,內部欣欣向榮,生機盎然。
創建後的新竹關帝廟,曾經經歷多次修建,規模最大且影響整體佈局的一次,為同治十年(1871年),除重修主殿外,在廟右建馬軍廟,主祀馬使爺;廟左加建觀音廳,供奉觀音菩薩。
在光緒二十一年(1895年),日人領臺,關帝廟被日軍充作憲兵駐屯所,一直到明治三十一年(1898年)才恢復祭典。
臺灣光復以後,新竹關帝廟因嚴重受損,於民國三十八年(1948年)進行重修,面貌有了大幅度的改變,如今在前殿左右牆上,仍留有當時整修的落款。
民國六十五年(1976年),關帝廟繼續擴建部將祠及聖蹟館,民國七十六年(1987年)又建七曲山景、拜亭及宮牆等,使古樸的廟宇,看來十分熱鬧。